学中医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为人父母者,不懂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懂医为不孝”。随着生活的打磨和锤炼,以及自己对中医知识的不断学习和了解,对这个说法体会得越来越深。
每逢月初月底,都是手头工作最赶进度的时候,一天很少有空闲。餐厅匆匆吃过午饭,便又落座在电脑前,与自己的乏困和倦意抗争。忽然手机零声响起,大脑瞬间清醒不少。
是妈妈打来的电话,说老爸胃有些不舒服,午饭也没有吃。听出妈妈有些担心,我神经立马紧张起来,妈妈在市区照顾刚上幼儿园的小侄儿,农村老家只有老爸自己在,又不怎么会做饭,大部分时候都在将就。。。
容不得多想,赶紧拨通父亲的电话,电话那边声音很低微,勉强能听清楚,父亲说是肚子痛,头晕恶心,身上没有力气,正准备出门到邻居家,准备让邻居帮忙扎针看看(在父亲看来,手指扎针放血是最简单有效而且能治百病的方法)。
电话里传过来父亲开大门的咔嗒声,“老爸,那我回去吧,要不我回去一趟,老爸”,我心里又是焦急,还想着下班前计划要完成的工作,又夹杂着一丝疑虑不定。“吃了三九胃泰也不见效,那,先这样。”父亲没说让我回,也没说不需要回,就挂掉了电话。
父亲平时是特别能隐忍的一个人,苦了累了,心里憋屈了,从不报怨,也不善言语。每当过节全家欢聚一起时,父亲才会抿几口小酒,打开话匣子:奶奶在父亲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年幼的父亲还以为过不久,自己的母亲就会回来。。。父亲的身体一直也不曾壮实。
知道我们姐弟几个上班忙,身体有小毛小病,都吃些药自己悄悄地扛过来。单位离家不算远,也就半小时的车程,想着父亲平时身体比较瘦弱,电话里的声音又是那么无力微弱,我没再犹豫,请好假,起身搭车,赶往回家的路,大脑里迅速搜索着用药方案。
推开老院的房门,父亲蜷缩着身体,在炕上侧躺着,枕着双手,强打着精神说“稍好点了,再躺会儿就行。”看着父亲单薄的身体,脚背上突起的青筋,心里一阵酸楚。
询问父亲,是早上喝了凉的牛奶后,开始有不舒服,又结合当下的几个症状表现头晕乏力、恶心想呕,加上平时肠胃就不太好,我初步判断是脾胃虚寒,阴暑的症状。
给父亲冲服了“小柴胡颗粒”(之前经常会给家里备些中成药),又找出了艾条。灸了一会儿,听到肚子咕噜咕噜有响动了,看到父亲脸色也有所缓和,精神也稍有好转,一颗悬着的心不再慌乱了。笨手笨脚不善厨艺的我,为父亲烙了鸡蛋饼,煮了粥,半后晌,看着父亲吃了饼,又冲了两袋午时茶颗粒。隔开时间又服了两瓶专门针对阴暑的藿香正气水,来帮助运化中焦的寒与湿,到晚上气力恢复了不少。
仔细安顿老父亲,这两天就服用“午时茶颗粒”就好。午时茶颗粒既可以解表散寒,还可以消食化积,能够解除六经的邪气,特别好用。
怕耽误我工作,第二天一早父亲就踏着他的三轮车,载我到村外大路上等着回单位的长途车。清早的风,还是有些凉意,坐在父亲身旁,抬眼望着蓝的天,白的云朵,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有时候感觉,这人就像是鸟儿一样,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窝,就飞离了自己从小长大的父母的家。更多的心力都花在了自己的小家,精力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和每天的工作之上,却很少把时间空出来回家看望父母。即便偶尔周末能回去一趟,也只是匆忙一顿饭的功夫,父母总是提前做好自己从小爱吃的饭菜。。。
往往自己有什么想的要的,父母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花再多周折也要实现。如今父母上了年纪,培养姐弟三个上学读书,成了家,立了业,费尽心血和磨难 ,吃过的苦和受过的累,化作了额头一道道纵横阡陌的纹路。他们又何尝不在期盼着子女能够多些陪伴,能多听他们唠唠家常,能多回家吃顿饭,却从来不轻易说出口。。。
“上车,丫头”,父亲摆手为我拦下了大巴车,把我从飘远的思绪中拉了回来,确认我坐上座位,父亲才转身放心地骑上车慢慢地往回返了去。
凝望着那稍有些驼背的身影,我的心却不再平静。父母老了,还在守着我们长大的那个窝,只是早已飞出屋檐的我们,却很少能回去看看。也曾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母亲的那双手连抹布都拧不动,曾经家里家外都能料理的井井有条的那双手,有一天会绵软无力;如果有一天,父亲需要扶着拐杖才能走稳,而曾经常把小时候的我们举起来放在肩头,甚至自行车载着我,半天的功夫就可以骑行60多里地,从乡下赶到市区。如果有一天,他们身体不再硬朗,身体有不适不能料理自己、不能吃饱穿暖时,我们能否放下手中的忙碌,在父母需要时,刚好可以陪在身边?
一则小小的医案,唯愿更多的朋友可以加入到学习中医的队列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将来可以护佑年迈的父母!可以带他们去看远方不曾看到过的景色!
Tag: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