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开 2022-02-05 08:13:51 16953 0 0 0 0
慢性病,按摩,慢性病是人类最大的病族,其原因千奇百怪,面对千奇百怪的慢性病,怎么办呢?不管什么慢性病,只要找到产生疾病的本源,那么,不管它如何变化多端,如何纷繁复杂,皆是万变不离其宗,尽在掌控之中。

慢性病是人类最大的病族,其原因千奇百怪,面对千奇百怪的慢性病,怎么办呢?

不管什么慢性病,只要找到产生疾病的本源,那么,不管它如何变化多端,如何纷繁复杂,皆是万变不离其宗,尽在掌控之中。

那么我们要治什么呢?

其实,我们要治的不是外来之物,而是内生之物。

内生之物就是体内的“三浊”,究竟是是哪“三浊”呢?

这“三浊”就是:

① 浊气——消化不好发酵的肠胃废气、情志不舒的肝胆浊气;

② 浊水——湿毒,那些身体利用不了的,黑化之后作妖的水;

③ 以及还有宿便

这三浊,都能通过一招 “ 6步推腹术 ”给清理干净

最重要的是,通过6步推腹术,能够理顺我们心、肝、脾的气机

不仅如此,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

当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时

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

也许是一个硬块

也许是一个痛点

也许是一个“水槽”

也许是一个“气团”

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肚子里痛点,怕被推、疼痛会加剧的,是不通之痛,表示是实邪,需用泻法,以疏通邪气

如果推腹手法下有积聚,却自觉不痛,喜揉喜按的,是不荣之痛,表示是虚症,需用补法,扶持正气


6步推腹“ 重推至痛乃泻,轻推无痛乃补”,所以痛也就是疏通、祛病的过程

6步推腹要有效果肯定是有点痛的,我们一点痛也忍受不了是没有用哒

实际上,人习惯了按腹以后是会上瘾的,那 “通” 的感觉特别微妙、舒服

大多数人这样操作,腹部都会出现肠鸣水响的声音,这是肠胃蠕动得到提升表现,也有的人会放屁,这也是正常的反映

Image

腹部是饮食之毒、情绪之毒最大的落脚点。

在腹部,阴阳、表里、气血都有交汇点

从经脉角度来说,腹部汇聚了任脉,六腑,肾、胃、脾、肝经,为坤土之地,人体之中央

推或按揉腹部,可终使 “ 百川归海 ”、助神归其位~

手指压的力度要稍大一些,按和揉的时候不要用蛮力,而是要精神集中,所谓 “ 意注腹中,神随手转,缓慢柔和”。按揉时有腹内水响或矢气等,都是正常的,这是升清降浊的表现.

推腹揉腹的效果是特别立杆见影的,快则一周,慢则一个月,腹内气机会明显流动起来

大便通畅,消化增强是一定的,睡眠质量也会明显提升哦


今日分享的方法,一共有六式,大人小孩都可以推起来,详见下面的图文说明

按摩的时候要最好平躺

1、按摩心窝

Image

家长在孩子胸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对接按在心窝部位,即胸骨下缘下柔软的部位,俗称心口窝。做顺时针圆周运动,按摩21次,大人使用时,手法同样,以下类同.

2、回环按摩腹中线及两侧

Image

两手中三指对接,由心窝顺摩而下,即一边顺时针转动按摩一边往下移,移至下腹部

然后两手向左右分开

一边按摩(左逆时针右顺时针)一边向上走,回到心窝处,两手交接而止

循环做21次,

然后再推按腹中线,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下腹部

共21次

一般做到这就会感到肚子暖暖的,很舒服。

3、顺时针绕脐腹按摩

Image

以右手手掌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4、逆时针绕脐腹按摩

Image

以左手手掌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揉腹期间反映敏感的人可能会听到肠胃蠕动,中间会放几个屁,这是内气汇聚后运行通畅,很好的反映.

5、推按左侧胸腹

Image

左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可以得话推到大腿根处,包着纸尿裤不方便的话,就推到图片处。连续推按21次。

6、推按右侧胸腹

Image

右手中三指按在右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可以得话推到大腿根处,包着纸尿裤不方便的话,就推到图片处,连续推按21次。

揉腹法是需要缓慢,匀速进行的,可涂点按摩介质。可每天或隔天做一次,时间最好在起床前,或者晚上入睡前(最好晚上9点前,9点后揉腹容易失眠),如果脾胃出现明显的不适时,可每次做两遍,早晚各一次。揉腹以后可能出现肠鸣、大便黑臭、拉肚子等排毒现象,也都是正常的。

腹部一定要柔软,柔软是一个很高级的姿态,代表着活力、生命力和生机。人生无常,按腹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随时携带的惜命之法。即使再衰的体质、认真实践之后也能够明显感受到效果。但是,请注意,不要贪快,一切要慢慢来,特别是体虚的人,不要每次用力的去揉腹,否则泄气太过,人会更加乏力。

手法温柔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


Tag: 慢性病 按摩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中醫雜談]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