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 [存檔]
赤脚说 2022-02-15 13:09:07 10269 1 0 0 0
中医,中医基础,中医基础第二版,五行,五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我们要认识一个整体的问题,要用到“分”的思维,“分”,让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更细致,但是,分完之后,要“合”得起来。我们今天最大的一个问题,一直在“分”,分到最后,合不起来…

五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我们要认识一个整体的问题,要用到“分”的思维,,让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更细致,但是,分完之后,要“合”得起来


我们今天最大的一个问题,一直在“分”,分到最后,合不起来了。不同学科之间不能相通,大家都在自己狭隘的领域里谈专业,都只能解决专科问题。


“分”是为了认识问题,“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解决身体的问题,和解决其他问题一样,路径也是一样的,最终都要“合一”,要回到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最终达到平衡统一,最终要回归到“一”,也就是回到这一个“圆”。

Image


1

什么叫“生”呢?一撇三横加一竖。一瞥,就是盘古开天的那一划,三横代表“天人地”三才。中间那一竖,代表一股能量打通了“天人地”三才。最核心的是,这一竖是出了头了,代表这股能量突破了“三”,往上开始生长了。


道德经里说,三生万物。万物都是这么“生”出来的,生,简单来理解,就是能量的转化。五行,就是五种能量状态,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顺时针转化,这就是“生”。

中国人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正是因为有了“生”,我们这个宇宙才会生生不息,人类文明才能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就让那个圆越来越大,能量体越来越大,大到无穷大,这样可行吗?显然是不可行的。


既然有“生”的力量,就一定要有“克”的力量,这样才能取得平衡。生是为了帮助壮大,克是为了抑制其壮大。正因为有一物降一物,才能让能量生命体取得一个相对平衡,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2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其实,五行相生的规律,就一年五季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五行相生规律,就是老天爷的运行规律。人体里的五行规律,又有哪些呢?


木生火。比如说,你生了一场怒气,脸红脖子粗,然后就上火了,这就是木生火。简单来说,生气的时候,肝木的能量,转化成心火的能量,火性能量往上走,就出现脸红脖子粗。


火生土。火性能量代表着温度,土壤则代表孕育,孕育生命的前提则是温度。


为什么中医那么反对抗生素疗法?因为抗生素的作用是压制阳气,最直接的就是把心阳胃阳扑灭了。火的能量被扑灭了,土的能量也受损,就好比冬天的土壤,因为没有温度,从而万物不生。


人也一样,因为打了抗生素,火的能量被扑灭了,就像树苗焉了一样,不再朝气蓬勃了。


土生金。孩子容易肺气虚,容易感冒,懂中医的人会给孩子补土,只有强壮了土,金也会跟着旺。


金生水。肺主气,肾藏精,道家练功,通过气沉丹田可以将能量注入肾中,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水生木。一个肝阴虚的人,可以用地黄类药物来补肾阴,补足了肾水,肝木之阴也自然充足。


3

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可以这么理解:爷爷克孙子,爷爷的能量过于强大了,不利于孙子的发展。


肝木克脾土。肝木升得太过,就会克制住脾土,导致脾土很弱。


小孩子的特点是“肝旺而脾虚”,小孩子的生机蓬勃就像树苗那样成长,所以肝气很旺。肝气旺的同时,也意味着脾的功能相对就差。


还有,当你生了一场怒气,气得吃不下饭,这也是肝木克了脾土的缘故。


火克金。身体里火气太旺的人,肺金功能往往就较差,表现出来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容易咳嗽。


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些老年人下肢浮肿,废水代谢不掉,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会去强土,土实了,水就出去了。


金克木。肺有实证会克制肝,导致肝功能下降。我见过不少肺病的病例,刚开始的时候,凌晨咳嗽3点到5点最难受,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变成了晚上1点到3点咳嗽。诊断结束,这个信号提示病在前进,肺病演变成了肝病,是因为肺金克了肝木。


水克火

火有2种,一种是实火,一种是虚火。如果是实火,用一些苦寒的药物把火直接扑灭就可以了。如果是虚火,就得往身体里加水,也可以理解成滋阴,只有补足了水,水和火取得一个平衡,才能彻底解决上火的问题。


五行的相生相克,就跟大家聊这些。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根本,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把自己的根弄丢了,所以,我用了4篇内容来做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Tag: 中医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第二版 五行
相關內容
評論
阿开#1阿开 2022-03-11 13:13:12(N) 鏈接地址

第一版:

第3课,五行,为什么是五行?不是四行,也不是六行。

https://fengtm.com/am.php?t=Wm8Obj70MUVy


頂部     1/1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中醫基礎]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