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 [存檔]
赤脚说 2020-02-17 23:19:26 11022 0 0 0 0
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入门必学,最近很多朋友在私下问我怎么煎中药,喝汤药要注意哪些等等,我这里统一回复一下。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


最近很多朋友在私下问我怎么煎中药,喝汤药要注意哪些等等,我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浸泡的目的一方面是去掉表层灰尘杂质,另一方面让水进到药材内部去,让药性开始慢慢溶解出来。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但是不同类的药物 煎煮时间有一定区别。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就可以了。因为解表药一般都是辛味的,药性比较容易出来,煎久了之后药效就挥发掉了。比如桂枝,麻黄,防风这一类不宜煎太久。

芳香类的药,也是同样道理,煎久了药性就挥发掉了。

清热类的药,煎太久的话,药性会发现改变,也不宜久煎。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滋补类药物适合煎久一点,煎的越久越纯,滋补效果越好。

比如四物汤,八珍汤这类,就适合煎久一点。


一副药一般可以熬2到3次,第一次药性可以出来约40%,第二次可以出来约30%,第三次出来的药性可能到20%以下了。

你如果想要节省一点就可以熬三次喝,如果觉得第三次的 药性太低了,就可以熬2次后倒掉。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先煎的主要目的有2个,一是去掉毒性,比如附子先煎40分钟,可以去掉毒性。还有一个目的是有些矿石类的药物药性不太容易出来,像石决明,龙骨,牡蛎这类,先煎一段时间可以让药性充分发挥。


“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一些容易挥发类的,比如藿香就是要后下;还有大黄这类药也是后下,因为大黄久煎之后就没有泻下功效了。


“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 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比如阿胶这类,都是烊化后再入药。


“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包煎的目的是将粉末状药物或者颗粒太小的药物或者带有毛絮的药物包起来,防止他们漂浮在汤药里影响服用。

像粉末状的珍珠母,颗粒过小的车前子,带毛絮的辛夷花都是包煎的。


正确的服用时机

有些药适合饭前服用,有些药适合饭后服用。

很多人搞不明白,也记不住,我来把简单的道理跟大家讲讲。


适合饭前服药的情况


用饭把药盖住,让体内充分吸收药性的,饭前服用好,比如补益药: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等。

想要把气“震”下去,先吃药,再盖一层饭,比如止咳平喘药,那就应该先吃药,再吃饭。


适合饭后服药的情况:

考虑到药的偏性对胃有刺激,所以对于胃功能不好的人,尽量是先吃点饭垫一下胃,再吃药,减少对胃的刺激。

尤其是吃药容易犯胃呕吐的人,建议先喝点粥,再吃药就会好很多了。

当方子里有偏性较大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比如干姜,乳香,旋复花这些药物,一般都是建议饭后服用。

当方子里有苦寒药物,比如黄连,黄柏等这些苦寒药物,也是建议先吃点饭填下肚子,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伤害。


适合睡前服用的情况

既然汤药是为了改善睡眠,那就睡前1个小时左右服用,这样让药效起作用,让自己尽快入睡。


特殊情况:

如果汤药是用来治痛经的,那就在痛的时候喝效果是最好的。

如果汤药是用来调月经的,那就在月经期间服用。

如果汤药是用来给女性补气血的,那就要避开月经,在月经结束后开始服用效果最佳。


服用方法:

有些汤药适合一口闷,有些汤药适合慢慢品;

有些汤药适合趁热喝,有些汤药适合凉点喝。


想要药性走的猛一点,就一口闷,比如泻下通便的承气汤,一口气喝下去就比较好。

而有些温补的药,需要慢慢喝,让脾胃慢慢的吸收。还有一些想要作用在咽喉时间久一点的,比如治疗慢性咽炎的汤药,就适合小口小口品。


温阳散寒的,或者用来散寒解表的,就适合喝热一点的。尤其是感冒的汤药,喝热点的出身汗效果比喝冷的效果好很多。

用来清热的,就适合喝凉一点的。


其实,这些道理都是非常好理解的,把背后的道理想明白,自然知道怎么做。


Tag: 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必学
相關內容

关于发烧的思考 2022-12-26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中醫基礎]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