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 [存檔]
阿开 2025-10-15 08:18:48 9 0 0 0 0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好多人认为中医治病玄幻不科学,事实上这正是以人为中心,在动态中对生命进行整体把握的艺术和追求;也是中医从取证到辨证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与现代医学单纯依靠仪器和数据来断病,有着天壤之别。一个真正合格的中医人,需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要像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今天抛开对中医的“玄幻”滤镜,来聊聊中医是如何严谨理性看病的。

找中医调过病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真正的中医,在还未开始诊断之前,你在他对面,那种祥和淡定的能量氛围,就可以消除你的大半焦虑。

不需要你排着长队,去做各种检测化验,也无需你备齐了厚厚的单据和报告,只是三根手指平心静气地切脉,用心感知探查你身体的问题所在,拉家常一般,询问着你的饮食起居和日常琐碎,随之贴合你病证的一个药方就跃然于笔下了。

也因此好多人认为中医治病玄幻不科学,事实上,这正是以人为中心,在动态中对生命进行整体把握的艺术和追求;也是中医从取证到辨证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与现代医学单纯依靠仪器和数据来断病,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真正合格的中医人,需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有时候要像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一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辨证精准了,治病就能立竿见影。一切其实可以很简单,很清晰。

今天抛开大家对中医的“玄幻”滤镜,来聊聊中医是如何严谨理性看病的。

...

一、断案前先找证据,这就是中医的取证。

要想全面而准确的取证,需要清醒地看懂人体,全方位地感知人体,可以用任何方法去搜寻所能获得的有效证据。

取证包括三个方面:

1、当下证,即此时此刻此地,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人体的实时状态;

2、近几天内的所有症状,全身显现的不正常状态,病史也需作为参考证据;

3、知犯何逆,从你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入手,来判断疾病的起因。

采集到的证据越全面,越是有利于“判案定罪”,找出致病的元凶。

那该如何取证呢?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来收集信息的。

1、“望”:有经验的中医师,在你进到诊室的那一刻,诊断就开始了。你的形体步态和五观,眼神和气色,还有舌头,以及面部突出问题和肢体显现的症状等等,都已经望得一清二楚。功夫厉害的大夫,甚至可以通过望气来判断病人能量的状态。

2、“闻”:主要是听声音和闻气息,用耳朵和鼻子来感知。声音可以反馈当下最准确的人体能量,如声音高亢有力多为实证、热证,低微无力多为虚证、寒证。

声音也可以预警未来疾病甚至人生命运,当病情转归或恶化时,声音也是一个反映的征兆。闻气息,可以是口气、汗气,身体散发的其他气味,以及局部的甚至排泄的气味。如口臭多属胃热,大便酸臭多为食积。

3、“问”:细致的问诊是必不可少的,问诊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通常是问寒热、问出汗,问二便,问疼痛,问饮食和睡眠,甚至还会问到你的兴趣爱好和工作,中医问诊是非常有章法的。看似家长里短的唠嗑,实则渗透了细微的用心和智慧,都是在探索患者疾病背后潜藏的影响因素。

4、“切”: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号脉,是对血管里血液流量和运行速度的感知。脉诊是判断病位和病势强弱最有力的证据,因为血液运行是否顺畅,血液是否充足,直接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一般来说,脉搏浮在表面就是浮脉,表明病在体表;沉在底下,重按才能摸到的是沉脉,多是主里证;脉搏跳得慢为迟脉,可能主寒证,跳得快称为数脉,可能主热,当然临床中也会有特例。

“切”,也包括腹诊,比如按按肚子的软硬,看看有没有硬结和包块,还有的中医大夫会摸摸手脚感知凉热。

简单总结的话,取证就是一个收集情报和线索的过程。经过一番全面搜索,你的身体运行出现了什么困局,身体想要从哪个出口排病,需要给到什么样的助力,医生心里就有了初步的判定。

二、找到证据后再来综合判断,这就是辨证。

获得证据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严丝合缝的推理。多证合参后,取来的线索杂乱无章,也可能彼此孤立,也可能互相纠缠,如一个麻团,让人迷惑重重,这是最考验中医大夫破案功夫的时候。

辨证,其实就是把望闻问切得来的所有信息,用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分析,找出其内在规律和背后的“病机”,最终给身体失衡的状态,下一个结论。

关于如何辨证的问题,篇幅较长,方法较多,接下来的文章会详细聊,请大家不要错过。

三、找到了病机,搞清了作案凶手,下一步就是缉拿归案,也是排兵布阵、遣方用药的过程。

取证和辨证就是辨明方向的过程,方向清晰了,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以上就是中医治病三步走,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中医没有想象中那么抽象那么玄幻,反而是有逻辑有条理的学问。

...

光说大家还不一定相信,接下来我来举个例子吧。

以头痛为例:一个头痛的病人,看到他眼睛红,说话声音急促,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心里已经十分笃定,肝通窍于目,他马上就会想到肝火旺盛。肝火上炎的人,还可能会急躁易怒,同时伴随胸胁胀痛、失眠盗汗,舌头红等表现。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再结合问诊和脉诊的信息,就能分析出来是不是符合“肝火上炎”这个证,这个过程就是在辨证。

针对“肝火上炎”这个证去调整,不仅是治好头痛、眼睛红,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盗汗失眠等这一系列症状都可以得到改善。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医可以用一个方子改善一系列的症状,道理就在这里。

当然,辨证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不仅仅要遵循好多规则,比如抓大局原则 ,单一证不可断,客观性原则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实践中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摸索,是对人与自然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感知和体悟;是医者仁心的那份善良和大爱。

...

总而言之,取证和辨证,是中医治病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中医治病,从来不是只顾消除表面症状,而是致力于调整人体能量失衡的整体状态,恢复人体阴阳气血的和谐状态。


Tag: 中医理论 中医基础
相關內容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中醫基礎]   ·   返回頂部